编者按
近年来,全省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格耕地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开展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创新耕地保护工作机制,探索形成了不少好的经验做法。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示范作用,近期省自然资源厅印发通知,鼓励各地汲取典型案例经验启示,因地制宜深化改革、主动作为,进一步提升耕地保护治理能力,今天刊发第三篇《珠海市探索“耕地指标池”创新优化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方式》。
基本情况
珠海市结合占补平衡改革总体要求,探索优化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新路径,建立耕地总量平衡指标跨区域流转及生态补偿机制,创建“耕地指标池”,截至目前,珠海市科学划定耕地保护集聚区7.46万亩,打造金湾区平沙镇“万亩方”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作为“耕地指标池”生产区,已完成耕地恢复约7200亩。
主要做法
01以规划为引领,创新建立“耕地指标池”生产区规划管控机制2022年,率先编制《珠海市耕地聚集区专项规划(2024-2035年)》,统筹各类空间要素开发保护要求,划定耕地保护集聚区,为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推行“耕地指标池”提供了空间载体。同时制定《耕地恢复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分区分类统筹安排耕地恢复工作时序,加快推进耕地连片布局、农业空间聚集。制定《珠海市耕地恢复工作指引》,明确耕地恢复实施步骤和流程。02以制度创新为手段,开创耕地指标跨区域流转及生态补偿机制一是创新建立全市“耕地指标池”和跨行政区流转制度,将珠海市东部地区一般耕地,通过指标交易,调整至西部地区耕地集中整治区范围内,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二是构建全新的耕地指标流转价格测算方式,采用收支两条线的模式,由市级财政参考耕地恢复工程价格和后期管护价格,按照10万元/亩标准收购西部地区耕地集中整治区内产生的耕地指标;东部地区提出购买耕地指标量并参考拟流出耕地地块所在区段的建设用地平均基准地价支付耕地指标费用。三是建立完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跨区域耕地指标流转收益由市级统筹,对年度耕地保护考核优秀的行政区予以资金奖补,奖金将用于耕地保护重点工作及农业农村建设发展,有效激发西部地区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强化东部优势地区发展的保障能力。03以项目为落脚点,高质量打造“耕地指标池”生产区积极推动耕地集中整治,首期在金湾区平沙镇打造“万亩方”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总规模约1.4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耕地恢复约7200亩,并与周边现状耕地实现连片,有效连接周边零散耕地和农用地,形成集中连片、适宜机械化耕作的优质耕地。同时,实现耕地恢复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衔接,有效促进盐碱耕地综合改造利用。
经验启示
珠海市根据自身实际,通过探索优化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新路径,通过建立“耕地指标池”及跨区流转制度等方式,既保障了东部优势地区的发展,又激发了西部地区保护耕地的动力,为新时期耕地保护如何支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启示。

珠海市金湾区平沙镇打造“万亩方”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
文章来源:广东自然资源